2011-9-28 14:27
靈異王
伊拉克北部之古城"亞述帝國"
[size=4][color=LightBlue]亞述帝國與“血腥的獅穴”
[img]http://civ.ce.cn/zt/assur/tt/200804/26/W020080426500457442956.jpg[/img]
西元前3000年代末期,在兩河流域的北部,一支叫亞述人的部落興起了。到了西元前8世紀後期,亞述國已經成為兩河流域最強大的國家。
在國王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前746—前727年)時代,亞述人建立了一支當時世界上兵種最齊全、裝備最精良的常備軍。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和他的後代,憑藉這支強大的軍隊,進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先後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倫尼亞和埃及等地,成為兩河流域和北非一帶最強大的軍事強國。
亞述國王對在戰爭中失敗卻不肯投降的國家,報復極其殘酷,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破城之後,亞述士兵殘酷地對待著城裏的人們,敲碎他們的頭顱,割斷他們的喉管,火燒他們的房屋,搶走他們的財產,還擄走他們的妻子和兒女。
西元前743年,亞述軍隊攻陷了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由於城中軍民拼死抵抗。城破之後被亞述士兵斬下的頭顱,竟然堆成一座小山。亞述人還把成千的戰俘,綁在上端削尖的木樁上,讓他們在痛苦中慢慢死去。就連孩子,亞述人也不肯放過,統統殺掉。城中所有的貴重物品,都被運回亞述。西元前8世紀,亞述王辛赫那裏布將都城由薩爾貢城遷到底格裏斯河左岸的尼尼微。在猶太人的經典中,尼尼微被稱為“血腥的獅穴”。
西元前2500年左右,尼尼微就開始形成了一座真正的城市,並成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文化中心之一。到西元前7世紀中葉,亞述帝國漸漸衰落。西元前612年,新巴比倫和米底聯軍攻進了尼尼微。尼尼微在被洗劫一空後,又被放了一把大火,一代名城尼尼微和龐大的亞述帝國一起,就這樣從地面上消失了。
幾千年過去了,人們除了從史書上知道曾經有過尼尼微這樣一座城市之外,其他就一無所知了。
1842年,一位叫博塔的法國考古學家,在反復琢磨了《聖經·約拿書》之後,來到了伊拉克的摩蘇爾市。在流經摩蘇爾的底格裏斯河左岸,他發現了一大一小兩個小山崗。大的叫“庫容吉克”,小的叫“約拿之墓”。博塔認為這兩個山崗就是古城尼尼微的遺址。
1845年,有一位名叫萊亞德的英國考古學家,也按照《聖經·約拿書》中對尼尼微城址的描述,找到了這裡,對庫容吉克山崗進行了長達6年的發掘,終於找到了辛赫那裏布的王宮和亞述巴尼拔王的部分藏書室。證明這裡就是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
從1927年到1932年,英國幾個考古學家又對尼尼微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挖掘的深度達到離地面27.5米。通過在尼尼微古城遺址裏發掘出來的大量泥版文書、浮雕等文物,使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到亞述帝國和尼尼微的興衰歷史。但是,令人痛惜的是,由於19世紀在庫容吉克山崗下的無計劃胡髮發掘,尤其是為了得到浮雕和泥版而採用的毀滅性的發掘方式,雖然使大英博物館增添了不少稀世珍寶,但是卻毀掉了一座歷史名城尼尼微的城址遺跡。
亞述時代的君王
[img]http://civ.ce.cn/zt/assur/xt/200804/26/W020080426507261516580.jpg[/img]
在人類史上,亞述有不少君主名聲非常顯赫。亞述王薩爾瑪那薩爾一世趁巴比倫屈服於加喜特人鐵蹄下的時機崛起,統一北部諸小邦。不過在亞述史上,最早而最有名的君主不是薩爾瑪那薩爾(Shalmaneser)一世,而是提格拉——帕拉薩(Tiglath-Pileser)一世。
提格拉——帕拉薩一世是一位偉大的獵人,他獵獅的紀錄,徒步獵獲者是120頭,乘車獵獲者是800頭!
提格拉——帕拉薩獵國如獵獅,一塊石碑這樣記載:“我率勇士,遠征庫瑪赫(Qummuh)。陷城池,獲珍寶,無可數計。敢反抗者,我必焚其城,使成灰燼。……我徵亞當斯(Adansh),其民自山中出,俯伏我膝下。我惟令其納稅,並不加害。”這位國君,東征西討,在征服赫梯(Hittites)亞美尼亞(Armenians)及其他40余小國後奪取了巴比倫,聲威浩大,嚇得埃及人也來敬獻禮品。每次出征他必大修神廟。亞述之神對於供品,似乎只問有無,不問來源。最後,巴比倫復興,不但掙脫了他的統治,打垮了他的軍隊,攻佔了他的城池,焚燬了他的神廟,甚至把他們連人帶神一齊俘虜了。提格拉——帕拉薩最後死得很慘。
提格拉——帕拉薩的興亡可說是整部亞述歷史之寫照。最初他們怎麼對待鄰人,最後鄰人又同樣對待他們。繼起的一位君主亞述巴尼拔(Assurbanipal)二世。他征服了十幾個小邦,帶回來不少戰利品。他有兩大嗜好:挖俘虜眼睛;娶一大堆妻妾。他很幸運,竟然得以善終薩爾瑪那薩爾(Shalmaneser)三世進兵大馬士革,與敘利亞人數度惡戰,一次戰役生殲敵人達1.6萬之多。他也大修神廟,廣蓄嬪妃,不過他晚景不好,老年時,他的兒子在一場叛亂中推翻了他的政權,塞姆拉邁特(Sammuramat)以母后名義臨朝統治3年。這位女主在希臘神話中叫西莫拉密斯(Semiramis)。據一位西西裏人狄奧達羅斯(Diodorus)描述,她是一位半人半神身兼為皇后、將軍、政治家及工程師。
提格拉——帕拉薩三世是一位有名的君主。他編練大軍,重行東征西討。他征服了亞美尼亞、敘利亞、巴比倫,降服大馬士革及埃及,使帝國版圖向東延伸到高加索,向西推進到尼羅河。薩爾貢二世是亞述的拿破侖,由下級軍官崛起為王,每次出征必親臨前線。他打敗伊拉蒙、埃及、巴比倫,擄猶太人,非利士人及希臘人為人質。薩爾貢二世極善於治國,在他的鼓勵下,文學、藝術、手工藝、商業均很發達。他最後死於抗敵戰爭。由於他的犧牲,戰事獲勝,乃使亞述得免於切梅裏亞(Cimmeria)蠻族的入侵。
森納切裏波是薩爾貢二世(Sargon述王,西元前727-前705在位)之子。他忤平內亂,洗劫波斯灣,但進攻耶路撒冷及埃及卻未成功。儘管如此,他已佔領了89座城鎮、820個鄉村;俘獲7200匹馬、11.1萬頭驢、8萬頭牛、80萬頭羊及20.8萬敵人。他對巴比倫的放蕩奢靡非常痛恨。他率兵圍城,城破之日,燒殺齊來。巴比倫城血流成河,屍積如山,神廟宮殿化為灰燼,甚至所有的神也全部變成俘虜。巴比倫的守護神瑪杜克(Marduk)被他降為亞述大神的仆從。關於這一浩劫,巴比倫人的解釋與一年後猶太人的解釋完全一致:神為了懲戒他的百姓,不惜降身辱志以事敵人。森納切裏波把他從事征服所獲戰利品通通運往尼尼微。他利用俘虜勞力將河流改道,這樣,一面可保護尼尼微,一面可灌溉田地。在他的經營規劃下,尼尼微變得十分繁榮美麗,全國農產品也大量增加。但他晚景淒涼,在虔誠懺悔時被諸子手刃而死,宮廷喋血,父子兄弟火拼,勝利屬於阿薩爾哈東。他是老國王諸子之一,即位後,因埃及曾支援敘利亞叛變,乃大興問罪之師。結果,埃及變成了亞述的一個省。當他由孟斐斯回到尼尼微時,帶回戰利品之多,讓所有西亞人大吃一驚。阿薩爾哈東(Esarhaddon,前7世紀亞述國王)除把亞述變為近東最富、最強的帝國外,還做了兩樁善鄰的好事:第一,釋放巴比倫諸神,並重建巴比倫大城;第二,發糧救濟伊拉蒙饑民。在充滿野蠻記載的亞述史上,他算是一位相當文明的君主。
埃及叛變,阿薩爾哈東率兵前往鎮壓,中途病死,繼位者即大名鼎鼎的亞述巴尼拔(Assurbanipal,亞述國王)。他繼阿薩爾哈東所建的基業,使亞述國勢如日中天。物極必反,他死後,由於40餘年內戰,國力消耗過甚,亞述一蹶不振。20世紀30年代出土的石碑中有一塊描述的就是亞述末世景象。那是戰爭、圍城,饑荒、劫掠交織而成的悲慘畫面。亞述巴尼拔時代在亞述史上可稱得上多彩多姿。一塊石碑記他平定伊拉蒙:
經過1個月零25天的行軍,我到達了伊拉蒙。(為達到毀壞其農作物的目的)我在其田地裏撒鹽並散播荊棘的種子,所有伊拉蒙人,無論男女老幼,從皇子皇孫,高官顯吏至士兵工匠,所有伊拉蒙物畜,無論馬、驢、騾、牛、羊,我一概都擄來了。除人畜外,我更帶走了蘇薩(SUsa)、瑪達科圖(Madaktu)、希特瑪斯(Haltemash)以及其他城市的錢財。僅一個月工夫,我令伊拉蒙完全變成了廢墟。我相信,那兒現在巳無歡笑、無人聲、無牛羊!
在舉行慶功宴的時候,亞述巴尼拔將伊拉蒙王的頭懸挂在高桿上,給所有賓客欣賞。亞述巴尼拔對伊拉蒙統帥丹納努(Dananu)的處置更加殘酷,他把他的皮生生剝下。他對丹納努的弟弟是先砍頭後分屍,把屍體切成肉醬,然後拿到全國示眾。
這種血淋淋的做法目的在殺雞駭猴。確實亞述帝國統治的地域太遼闊,民族太複雜,它所統治的民族中,有衣索比亞人,有亞美尼亞人,有敘利亞人,有米底亞人,不這樣做也許控制不住。不過,不論對錯,無論如何帝國是安定的。據他自稱,他治下的太平是空前的。亞述巴尼拔不僅是一位征服者,而且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師、文學家及藝術家。他為了蒐求新風格的建築與雕刻,曾派出不少欽差大臣。為了蒐集古代典籍,他曾打發不少學者去蘇美爾及巴比倫。在首都尼尼微,他建立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圖書館。這所圖書館保全的資料歷經25個世紀仍完整無缺。像腓特烈大帝一樣,他不但是戰爭和狩獵的能手,而且在文學方面也才華橫溢,不可一世。據狄奧達羅斯(Diodorus)描寫,他對男女兩性都喜歡,是個荒淫的君主.不過,這種說法在史書上我們卻找不出任何證據。
泥簡中有不少描述亞述巴尼拔的作品,那些作品表明,他的勇敢自信十分驚人。他面對獅子,有時只帶一把匕首,有時只帶一支標槍。每次作戰,他總是身先士卒,找著敵人主帥硬拼。拜倫(Byron,1788-1824)對他顯然非常崇拜,曾以他為其戲劇中的主角。在拜倫筆下,他變成了亞述帝國權力、財富均呈巔峰狀態的具體象徵。
"垂死雄獅"現亞述力量
[img]http://civ.ce.cn/zt/assur/xt/200804/26/W020080426514806821042.jpg[/img]
[img]http://civ.ce.cn/zt/assur/xt/200804/26/W020080426514806908663.jpg[/img]
西亞的兩河流域,孕育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浮雕藝術在兩河流域的各個王國中呈現出不同風貌,而亞述王國的浮雕無疑達到了最高峰。
亞述浮雕一般刻在巨大的石板上,大都表現宮廷生活和戰爭,狩獵等場面,遵循敘事原則,以宏大的構圖和細膩的刻畫,銘記了國王的偉大功業和歷代王國的興衰榮辱。寫實風格的《納拉姆辛紀功碑》樸素而莊嚴,其構圖巧妙,人物安排得當,對國王、侍從和敵人都作了出色的描繪,對體積感的強調和肌肉的誇張表現,賦予浮雕形式以遒勁而蘊藉的張力。
然而相較之下狩獵圖中的動物形象藝術成就則還勝一籌.例如國王獵獅圖中的獅子被刻畫得非常兇猛有力。在阿淑爾巴尼拔的宮墻上,有一塊浮雕——《受傷的母獅》(圖)也是亞述浮雕的代表作,表現了一頭垂死的母獅,雖然身中三箭,後肢已經癱瘓,但仍然伸揚頭頸,發出仇恨的怒吼的生動想像。它以準確的線條,精妙地把握住感人的瞬間動態,充分顯示了亞述藝術家刻劃形象、渲染氣氛的高度才能。
亞述上下3000年
[img]http://civ.ce.cn/zt/assur/xt/200804/26/W020080426505693329741.gif[/img]
亞述位於兩河流域北部,在底格裏斯河中游地區。沿岸有河水、井水灌溉,適於農業;群山起伏,氣候寒冷,但山間產木材、石材,礦產豐富。亞述史可分為三個階段:
古亞述(西元前3000年代末一前16世紀);
中亞述(西元前15世紀一前10世紀);
新亞述(西元前10世紀一前7世紀)。
古亞述是城邦時期,中亞述和新亞述是奴隸制帝國時代。
從西元前10世紀開始,亞述重新崛起。當時埃及新王國的勢力日趨衰落,赫梯帝國、喀喜特巴比倫也委靡不振,因此亞述在對外擴張中處於有利地位。到西元前8世紀下半葉,新的大規模擴張形成了版圖空前的新亞述帝國(西元前746—前609年)。
西元前9—前8世紀,包括亞述在內的西亞諸國從青銅時代進入鐵器時代。西元前9世紀的文獻中提到了鐵劍和鐵鋤。西元前8世紀時鐵制的工具和兵器已廣泛使用。它一方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也為此後的軍事改革提供了物質條件。
亞述的野蠻征服,給各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災害。兵鋒所至、廬舍為墟、殺人無度。隨意將戰俘割掉鼻子、耳朵和手指,挖掉眼睛。對投降城市則勒索無度。所掠鉅額財富主要用於修建豪華宮廷和酒宴遊樂。
亞述的軍事力量強大。實行強迫移民是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的另一獨創。他把被征服的整個地區、整個城市的居民全部趕走,讓他們移居邊遠;然後用武力驅使別國一些人來填充上述地區和城市。這種制度一直存在到亞述滅亡。由於不斷的軍事征服和掠奪,大量的奴隸和財富流入亞述。大多數戰俘淪為奴隸,以戰利品由國王分配給貴族官僚、神廟、乃至士兵。奴隸大量地充斥于王室、神廟和私人經濟中,也廣泛用於開河、鋪路、修城、建宮等大規模公共工程。也有服軍役的奴隸。奴隸買賣十分流行。
亞述帝國由於擴張過快,國內各地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彼此間缺乏足夠的經濟聯繫。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對亞述的殘酷掠奪和壓迫極為仇恨,他們不斷爆發起義。亞述巴尼拔在二三十年間曾九次出征鎮壓反抗,可見反抗之頻繁。
由於內外矛盾的困擾,帝國迅速衰微。西元前655年,埃及首先恢復獨立。小亞興起了呂底亞王國,伊朗興起了米底王國。約在西元前626年,迦勒底人據巴比倫獨立,以後又同米底結成聯盟進攻亞述。西元前612年,首都尼尼微陷落。西元前605年卡爾赫米什戰役的潰敗標誌著亞述的徹底滅亡。
亞述戰爭:將殘暴進行到底
[img]http://civ.ce.cn/zt/assur/jctp/200804/26/W020080426530709061174.jpg[/img]
在西元前8-前7世紀,亞述對阿拉伯強大帝國,曾發動了一系列擴張性戰爭。亞述人把這種戰爭看作是"神"的旨意,"神聖"的事業。亞述戰爭就是這"神聖"事業的突出表現。
古老的亞述,主要在今伊拉克境內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位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北部,東北靠扎格羅斯山,東南以小扎布河為界,西臨敘利亞草原。整個亞述是以亞述城(底格裏斯河西岸)為中心的,是古代西亞交通貿易中心。
亞述最早的居民是胡裏特人,後來有塞姆人移入,與胡裏特人逐漸融合,成為亞述人。
由於亞述處於特殊的被異族包圍的地理環境,經常受到敵對民族進攻的威脅,加之國土、資源又非常有限,使亞述人養成了好戰的習性。他們對土地貪得無厭,並且,征服越多就越感到征服之必需,相信只有對外不斷地征服,才能保住其已經獲得的一切。 每一次征服的成功都刺激著其野心,使黷武主義的鏈條拴得更牢。亞述那西爾帕二世(前883-前859年)曾攻佔敘利亞,擴張領土到卡爾赫米什附近,兵臨腓尼基海岸。其後繼者薩爾瑪那薩爾三世(前859-前824年)
在位35年,發動了32次的遠征,兩河流域北部和敘利亞地區的許多小國大都被征服,西元前8世紀下半期,擴張的規模遠遠超過了以往,終於形成龐大的軍事帝國。
西元前8世紀後,鐵器普遍使用,成了亞述統治者對外實行軍事擴張的重要手段。 統治者把國家建成了一個龐大的軍事機器,常備軍的規模大大超過了近東任何其他民族。其軍隊包括戰車兵、騎兵、重裝和輕裝步兵、攻城部隊、輜重隊,甚至還包括工兵,是一個具有較高水準的合成軍隊。軍隊裝備精良,士兵都身穿鎧甲,有盾牌和頭盔防護,以弓箭、短劍和長槍為武器,攻城時還使用特製的撞城槌。
先進的軍事裝備,為亞述統治者發動對外擴張戰爭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西元前744 年,亞述王進軍東北,征服了烏拉爾圖的同盟者米底各部落。次年,又西征烏拉爾圖的北敘利亞各同盟國獲勝,俘敵7萬餘人,烏拉爾圖王敗逃。西元前742年,亞述軍再次西征敘利亞,圍攻阿爾帕德城,歷時3年終於取勝。西元前739年,敘利亞、巴勒斯坦、腓尼基及阿拉伯等地區19國聯合反抗亞述。亞述大軍在黎巴嫩山區與之會戰,又獲勝利,各國降服。西元前732年,亞述軍攻下反叛的大馬士革,大肆屠殺,並在此設置亞述行省。西元前714年,薩爾貢二世奔襲烏拉爾圖腹地,最後攻佔其宗教中心穆薩西爾,掠獲大批金銀財寶。至此,烏拉爾圖銳氣盡挫,無力再與亞述抗衡。為了爭奪兩河流域的霸權,亞述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南鄰巴比倫。西元前688年,亞述軍攻陷並摧毀巴比倫城,俘迦勒底王,從此巴比倫被亞述控制達數十年。
亞述佔據敘利亞後,埃及便喪失了其在這一地區的優勢,因此它極力鼓動和支援敘利亞境內各小國反叛亞述。為征服埃及,約西元前671年,亞述王阿薩哈東率軍越過西奈半島侵入埃及,攻克下埃及舊都孟菲斯,上埃及各地王公亦表臣服。
約西元前663年,又揮師南下,一度攻陷底比斯。埃及人為擺脫亞述統治而進行的鬥爭從未間斷,約西元前651年,埃及法老普桑麥提克終於徹底驅逐亞述佔領軍。
埃蘭古國位於今伊朗西南部的胡齊斯坦。西元前7世紀它成為一軍事強國。為了爭奪巴比倫這一戰略要地,亞述與埃蘭戰事疊起。西元前652年起,亞述王率軍苦戰3年, 終於擊敗了巴比倫和埃蘭等軍隊。西元前648年,巴比倫城被攻陷,巴比倫王自焚而死。 隨後,身披甲胄的亞述騎兵進攻並打垮阿拉伯駱駝兵,降服了阿拉伯。西元前642-前639年,亞述對埃蘭發起強大攻勢,蹂躪埃蘭各地,最後攻入蘇薩,洗劫了全城。此後,埃蘭淪為亞述屬地。
亞述統治者的侵略戰爭是以極度兇殘為特色的。軍事所至,廬舍為墟,居民幾乎全被屠戮。如在亞述那西爾帕二世所征服的土地上,男子被殺或淪為奴隸者約佔三分之一,兒童則幾乎無一孑遺。財富也全被劫走,即使有殘余居民,亦凍餓而死。亞述的野蠻徵 服造成了赤地千里、慘絕人寰的景象。從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起,屠殺的兇焰稍稍收斂,但被征服居民仍差不多全被劫走,遷移到距亞述較近的地區,迫使墾殖。
亞述軍事帝國的殘暴征服和對社會生產力的破壞,以及它所採取的高壓統治政策,給各地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也激起被征服者的不斷反抗。西元前7世紀後期,亞述帝 國的經濟力量已被多年的戰爭消耗殆盡,其軍事威力也已成強弩之末。此時,米底人和迦勒底人正結成新的軍事同盟。西元前614年,米底軍隊乘亞述軍隊在外作戰內部空虛之機,攻陷千年古都亞述城。西元前612年,迦勒底和米底聯軍又攻陷帝國首都尼尼微("獅穴"),亞述王自焚于宮中,亞述帝國滅亡。亞述國土全被併吞,民眾悉被奴役或消滅,以致後來關於亞述的歷史竟然難尋蹤跡。指望軍事強盛帶來權力和安全,到頭來卻成了笑料。黷武主義曾贏得了輝煌,但最終卻是遺恨千古的悲哀,以戰爭而稱霸,還以戰爭而使自身滅亡。
亞述對外擴張中之所以取得一系列勝利,主要在於其有一套較為完備的軍事組織和先進的技術。如其使用的撞城車,車頭上裝有巨大金屬撞角,車體設有保護層,車內配操縱人員。亞述的軍事技術和傳統,對後來的強國(包括波斯和羅馬)有著深遠的影響。
古亞述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只不過是一個曇花一現的軍事強國,但其軍事在中東的影響是相當長遠的、強烈的。
一是黷武精神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深深地烙在了中東人的意識之中。亞述及後來的中東廣大地區都信仰宗教,當時的亞述把發動戰爭稱是戰神的旨意,視戰神為最高神--亞述神。並把戰爭與宗教緊密結合在一起,人們視戰爭為最神聖的事業、最光榮的職責; 而如果淡漠戰事,無異於是對神的褻瀆。這樣,無論是正義還是非正義戰爭,都披上了神的外衣,都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二是凡具有流傳性的藝術、文學作品都以反映戰爭為主要內容,並以此來影響後代。如歷代國王都在宮墻、碑柱上記載自己統治時期的事跡,構成完整的年代記,其內容多是誇耀殺人略地的"功績"。在王宮、寺廟等大型建築內外都有浮雕裝飾,這些浮雕大都描繪戰爭、俘虜、狩獵等景象。三是亞述的戰爭所帶來的巨大利益,深深地刺激了後來的國家(包括波斯和羅馬等),其征服行為為後來者效倣。早期的亞述只有在底格裏斯河上游亞述高原上一小塊地盤,而後來通過擴張,版圖幾乎包括了當時的整個文明世界、敘利亞、腓尼基、以色列王國和埃及相繼成為亞述軍事威力的犧牲品,這不能不對後來國家產生重大影響。四是不斷強化戰爭機器,成為後來許多國家謀求強大的基本國政。研製先進的武器裝備和組織與之相適應的軍隊是亞述奪取一系列戰爭勝利、獲取霸權的主要原因。這對中東國家乃至世界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軍事至上:亞述"戰爭機器"
[img]http://civ.ce.cn/zt/assur/jctp/200804/26/W020080426527840485058.jpg[/img]
從亞述人採用的一種新的軍事組織體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戰爭機器的具體情況。西元前700年左右,亞述國王提格拉·帕拉薩三世廢棄了當時的民兵組織,在全國各地建立了一支常備正規軍。當然,國家必須給士兵發放軍餉,而這支軍隊又最容易靠對外擴張來得到維持。因此,這個國家的首要事務變成了從事戰爭。它依靠戰利品和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個真正的軍事體制來保持它的財源和興旺繁榮。他們不遺餘力地設法保持軍隊的高效能。依靠這支軍隊,提格拉·帕拉薩擴展了窮兵黷武的亞述先王已經建立的帝國疆界。
有跡象表明,世界上最先充分認識鐵的性能比銅優良的是亞述人。他們的軍隊全部配備了鐵制兵器、戰車和鎧甲。由於他們不斷地、系統地改良兵器,並嚴格訓練土兵,使他們熟練地掌握兵器的使用方法,因此,亞述軍隊長期保持著軍事技術上的優勢。
亞述軍隊的主力由大量的梭鏢兵組成。他們行動緩慢而且相當笨重,但是,與當時別國的同類步兵相比,技術尚算較好,機動性也比較強。在亞述人的典型作戰方案中,高潮階段便是以不可抗拒之勢向敵人發起突擊。
亞述軍隊的弓箭兵比敵人組織得更加嚴密,弓的威力更大,並能以極高的命中率發射鐵頭箭。他們的射擊常常使敵人隊伍亂作一團,從而,為戰車和騎兵的密切協同,進行衝鋒創造了條件。
亞述軍的主要進攻力量是馬匹牽引的雙輪戰車隊。它的任務是在敵人的步兵隊伍中衝殺出一條前進的道路。跟當時別國軍隊一樣,亞述人利用戰車強大而兇猛的作戰威力組成浩浩蕩蕩的戰車隊,與弓箭兵、梭鏢兵和騎兵緊密配合進行作戰。
騎兵在亞述軍隊中所佔比例最小,但技術訓練最嚴,裝備最好。那些貴族將士都是騎馬奔赴戰場的。到了戰場上,一部分人下馬徒步作戰,也有的坐在戰車上進行戰鬥,但是,許多人是騎在馬上跟敵人廝殺的。騎兵比別的兵種紀律更嚴,技術更熟練,而且更加機動靈活。作戰時唯有使用騎兵方能實施機動。
亞述軍隊能夠在各種複雜的地形條件下進行作戰,這清楚地說明,它的組織編制是高明的。亞述軍隊的詳細編制情況人們並不十分清楚。不過,它的野戰部隊有時可能接近五萬人的兵力。一支如此龐大的軍隊要能夠在沙漠和山地作戰,必須有一支龐大的保障軍需供給的輜重隊,同時也要有一套效能極高的作戰參謀機構和後勤供應系統,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戰鬥威力。
恐怖戰術是亞述軍隊取勝的另一重要手段。當時,多數國家的軍隊都以狠毒兇殘而著稱,亞述人採取的正是這種恐怖政策——這可能算得上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心理戰實例。他們在攻佔一座城池之後,往往杷男女老少斬盡殺絕,或者把所有的人都監禁起來,他們以殺人不眨眼的殘酷手段實施著恐怖政策,實踐證明,這對亞述軍隊的安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亞述人為何喜好窮兵黷武
[img]http://civ.ce.cn/zt/assur/jctp/200804/26/W020080426522825727920.jpg[/img]
亞述人是居住在兩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摩蘇爾地區)的一支閃族人,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與非閃族人融合了的閃族人。在人種上有著許多閃族的特點:長臉鉤鼻、黑頭髮、多鬍鬚、皮膚黝黑。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比其他遊牧民族更崇尚武力,更喜好窮兵黷武。
有人說,亞述人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戰爭的藝術。的確如此,亞述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帶有濃厚的軍事色彩。亞述時期留下的浮雕作品,幾乎全是與軍事有關。亞述人的軍隊是整個西亞最強大的。亞述軍事力量之所以強大,一是由於亞述人的軍事理念和軍事素質。在亞述人的觀念中,國家和軍事幾乎是同一個詞,或者說,國家就是一架巨型的戰爭機器,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和進行對外擴張是國家的首要任務。二是他們的作戰技術。在幾千年前亞述軍隊就有騎兵、步兵、工兵等各兵種。作戰時,將這些兵種作適當編組,發揮各自的威力。亞述人還用急行軍來爭時間、搶速度,懂得使用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這種戰術,就是拿破倫後來剋敵制勝的法寶。三是因為亞述擁有先進的武器和優良裝備。鐵制武器的使用使亞述人的擴張幾乎具有戰無不勝的威力。在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王宮的一個武器庫裏,就發現了近兩百噸的鐵制武器,有鐵劍、弓箭、撞墻錘、戰車、盾牌、盔甲等。有了上述條件,亞述軍隊在整個西亞縱橫馳騁,鐵馬嘯嘯,幾乎無堅不摧,無壘不克,下圖描繪了亞述軍隊攻打一座城池的情形,右邊一輛裝有攻城錘的戰車撞擊著敵方的土坯城墻,並掩護著後面的弓箭手前進;左邊的亞述士兵手持盾牌,登上攻城的雲梯,向守城的敵人發起猛烈攻擊。
亞述人可以說是恐怖主義的始作俑者。在歷史記載中,亞述士兵被描述為兇猛殘暴、殺人如麻,他們所過之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一片哀鳴。亞述將士功勞的大小,以所斬敵人的首級的多少為標準。因此,所擄戰俘,大多斬首。對戰敗一方的貴族,處置更為殘忍:有割耳割鼻的,有斷手斷腳的,有五馬分屍的,還有剝皮剮肉的,令人觸目驚心。而且,這些酷刑的記載並不是來自敵方駭人聽聞的傳說,而是亞述人自己史官的記載。這說明在亞述人看來,這不是殘暴,而是體現了亞述士兵的英勇,是一種榮耀。
亞述人為什麼會成為一個尚武的民族,具有黷武的習性呢?是由於他們的風俗習慣與其他民族不同,還是因為種族的特性?關於這一點,美國文化史教授伯恩斯提出了他的看法,我們認為是較有說服力的。他闡述道:
亞述人是一支出色的武士民族,這不是因為他們在種族上不同於所有其他的閃族人,而是由於他們自己的環境有特殊條件。他們的國土資源有限,又經常受到周圍敵對民族的威脅,這就養成了他們好戰的習性和侵略的野心。因此,無怪乎他們對土地貪得無厭。他們征服越多,就越感到征服之必須,才能保住其已經獲得的一切。每一次成功都刺激著野心,使黷武主義的鏈條拴得更牢。
亞述騎兵:馬上彎弓射敵
[img]http://civ.ce.cn/zt/assur/jctp/200804/26/W020080426532706902139.jpg[/img]
三千年前,還沒有馬鞍和馬鐙,只用韁繩控制馬是件很高深的技巧,那時的騎手坐在光屁股的馬背上。他們的腳高高蜷起,這是個極不舒服的位置,所以當時的韁繩很短很硬,不僅用來控制馬還當成把手,馬嚼子很長很寬,即使騎手用力拉韁繩,也不會將之拖出來。長時間的使用這種韁繩毫無疑問的會損傷坐騎的牙口。
關於亞述騎兵的形象我們可以從那個時代的石雕上面找到,最多的是尼尼微出土的狩獵場景。從西元前9世紀到7世紀,亞述騎兵的發展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Assurnasiraphli二世(883-59BC)的浮雕描述了不著盔甲的輕裝弓箭手,牽著兩匹馬。一般認為這些馬缺乏持久力,於是騎手不得不頻繁的更換坐騎。浮雕中的騎兵總是有個副手,在主人射箭時,他在後面牽著馬匹。那時亞述騎兵的武器以弓箭與標槍為主。
Tiglathpileser三世(745-27BC)的時代,亞述騎弓手終於穿上了盔甲,極大增強了近戰能力,作用日加明顯。
Assurbarnapal (668-26BC)的時代,亞述軍隊中有三種騎兵:輕騎兵,由亞述帝國統治下的遊牧民族組成,裝備弓箭和標槍;騎弓手,身穿硬皮甲;重騎兵,裝備長矛和劍,負責近戰接敵。
於是騎兵逐漸取代戰車的地位,而後者變得越加笨重,四匹馬拉的戰車最後成了步兵的運載工具。
圖中的亞述弓騎兵出現于帝國晚期,馬的高度用當時的標準說是14手長,大概就是150公分左右。馬的顏色是典型的阿克汗-特克馬,今天在土庫曼一代還有這樣的品種,也是伊朗馬的近親。
亞述人:崇尚武力的民族
[img]http://civ.ce.cn/zt/assur/jctp/200804/26/W020080426525257302227.jpg[/img]
亞述人是居住在兩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摩蘇爾地區)的一支閃族人,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與非閃族人融合了的閃族人。在人種上有著許多閃族的特點:長臉鉤鼻、黑頭髮、多鬍鬚、皮膚黝黑。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比其他遊牧民族更崇尚武力,更喜好窮兵黷武。
有人說,亞述人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戰爭的藝術。的確如此,亞述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帶有濃厚的軍事色彩。亞述時期留下的浮雕作品,幾乎全是與軍事有關。亞述人的軍隊是整個西亞最強大的。亞述軍事力量之所以強大,一是由於亞述人的軍事理念和軍事素質。在亞述人的觀念中,國家和軍事幾乎是同一個詞,或者說,國家就是一架巨型的戰爭機器,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和進行對外擴張是國家的首要任務。二是他們的作戰技術。在幾千年前亞述軍隊就有騎兵、步兵、工兵等各兵種。作戰時,將這些兵種作適當編組,發揮各自的威力。亞述人還用急行軍來爭時間、搶速度,懂得使用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這種戰術,就是拿破倫後來剋敵制勝的法寶。三是因為亞述擁有先進的武器和優良裝備。鐵制武器的使用使亞述人的擴張幾乎具有戰無不勝的威力。在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王宮的一個武器庫裏,就發現了近兩百噸的鐵制武器,有鐵劍、弓箭、撞墻錘、戰車、盾牌、盔甲等。有了上述條件,亞述軍隊在整個西亞縱橫馳騁,鐵馬嘯嘯,幾乎無堅不摧,無壘不克,下圖描繪了亞述軍隊攻打一座城池的情形,右邊一輛裝有攻城錘的戰車撞擊著敵方的土坯城墻,並掩護著後面的弓箭手前進;左邊的亞述士兵手持盾牌,登上攻城的雲梯,向守城的敵人發起猛烈攻擊。
亞述人可以說是恐怖主義的始作俑者。在歷史記載中,亞述士兵被描述為兇猛殘暴、殺人如麻,他們所過之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一片哀鳴。亞述將士功勞的大小,以所斬敵人的首級的多少為標準。因此,所擄戰俘,大多斬首。對戰敗一方的貴族,處置更為殘忍:有割耳割鼻的,有斷手斷腳的,有五馬分屍的,還有剝皮剮肉的,令人觸目驚心。而且,這些酷刑的記載並不是來自敵方駭人聽聞的傳說,而是亞述人自己史官的記載。這說明在亞述人看來,這不是殘暴,而是體現了亞述士兵的英勇,是一種榮耀。
亞述人為什麼會成為一個尚武的民族,具有黷武的習性呢?是由於他們的風俗習慣與其他民族不同,還是因為種族的特性?關於這一點,美國文化史教授伯恩斯提出了他的看法,我們認為是較有說服力的。他闡述道:
亞述人是一支出色的武士民族,這不是因為他們在種族上不同於所有其他的閃族人,而是由於他們自己的環境有特殊條件。他們的國土資源有限,又經常受到周圍敵對民族的威脅,這就養成了他們好戰的習性和侵略的野心。因此,無怪乎他們對土地貪得無厭。他們征服越多,就越感到征服之必須,才能保住其已經獲得的一切。每一次成功都刺激著野心,使黷武主義的鏈條拴得更牢。
亞述由於武力至上,所以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以模倣巴比侖為主。如醫學、天文學等。不過,亞述人曾將他們所見的植物一一記錄下來了,這對以後植物學的發展大有好處。亞述對人類文化重要貢獻是他的圖書館,單是阿述巴尼帕的圖書館就有3萬塊泥簡,這些泥簡都分門別類,並附有標簽和王印。泥簡大部分為年代不祥的代抄本,其原本大都來自巴比侖。所有圖書中,文學作品極少,歷史著作多為年代大事記,也可稱戰爭大事記,所記大都千篇一律,記勝不記敗,記好不記壞。但他們對自己的野蠻血腥行為則不以為恥的記下來了,恐怖的亞述人認為這是值得炫耀的“好事”。圖書館的其他圖書有檔案、天文、星相、醫學、藥方、聖詞、帝王世系及神的譜係等。圖書中還有一篇阿述巴尼帕的自述。大體內容是:“我,阿述巴尼帕,覺得有博覽群書的必要,讀書樂趣無窮,讀書可擴充知識及技藝,可養成一種高貴的器度。”看來,這位殺人魔王的性格還比較複雜,一邊對反叛者變著花樣施酷刑,一邊還要當文明君主。英國著名浪漫詩人拜侖曾為他寫過一個戲劇化的故事。
戰爭給亞述帶來了大量的財富,也給亞述的王公貴族帶來了享受的機會。亞述的首飾設計精巧,傢具雕琢精緻,並嵌有金銀珠寶。不過,亞述的音樂繪畫大都沿襲巴比侖舊調。浮雕中的人像也粗劣呆板,大多是絡腮鬍子、大肚皮、短脖子的千人一面形象。也有一些浮雕刻有亞述人正對俘虜進行剝皮拔舌、開腸破肚、剜目斬首等景象。動物雕刻則惟妙惟肖,可謂刻獅像獅,刻馬像馬,栩栩如生。二者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有人認為雕刻人顧忌多,不敢刻得真,刻得像。不過,也可能是藝術家審美觀不同,認為大肚皮,短脖子就是美男子。
由於亞述人的黷武主義特徵,亞述人稱霸的時期比美索不達米亞歷史上任何時代更有特殊性。他們的血腥也使亞述人成為西亞人民痛恨的一支民族。他們留下了一些後裔,是現在伊拉克的庫爾德人。約瑟夫·凱勒的著名小說《第22條軍規》中的約塞連就是亞述人。
軍事強國亞述 盛極而衰
[img]http://civ.ce.cn/zt/assur/jctp/200804/26/W020080426537748253702.jpg[/img]
強大的亞述軍隊,包圍了敘利亞京城大馬士革已經整整一年。現在,馬上就要開始總攻了。
大馬士革城門外面,豎立著四根木樁。每根木樁上捆著一個衣衫被撕得粉碎、渾身被打得血肉模糊的戰俘。這四個人都是戰敗被俘的敘利亞將軍。
亞述原來是巴比倫北面的一個小國,位於底格裏斯河上游,早在西元前二千多年就建立起來了。到了西元前八世紀時,由於軍隊訓練的加強和武器的不斷改進,終於成為當時的“世界”(指西亞、北非及地中海地區)軍事強國。它在西元前七四三年,攻佔了小亞細亞半島及其附近地區。接著,又于西元前七三二年,進攻敘利亞,包圍了京城大馬士革。
“把‘大蒼蠅’拉上來!”亞述國王下了一道命令。
士兵們立刻拉來了20隻“大蒼蠅”。所謂“大蒼蠅”,是亞述軍隊特有的一種攻擊器械。它們是一個個巨大的木框,裏面裝有一種特製的轉盤,上面絞著用馬鬃和橡樹皮編成的繩索。只要用力一拉,就能射出巨大的石彈和燃燒著的油桶。
“放!”亞述國王一聲令下。
石彈和油桶像雨點般地射向城墻,堅固的大馬士革城墻,頓時有很多地方被打壞和燃燒起來。
“下去!換‘攻城器’來!”國王又發出一道命令。
士兵們迅速地把“大蒼蠅”拉回去,另外調上來許多尖頭的“攻城器”。這種攻城器像一隻只大籠子,下面有四個轉盤,前面是一枚又重又粗的大銅錘。大銅錘的頭是尖的,直向前方,後面則用皮帶牽動。
“攻!”亞述國王再一次下了命令。
只見一架架攻城器上的大銅錘,都猛烈地向城墻上的一個堡壘撞去。隨著“轟!”“轟!”“轟!”的聲響,堡壘搖晃起來,磚塊紛紛碎落。
堡壘中的敘利亞士兵慌忙放射帶火的箭。“颼!”“颼!”空中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火束。但是,用盾牌掩護著的亞述士兵,很快把火焰撲滅了。
敘利亞士兵看到用箭射火無效,便放下一根青銅鏈條,準備把攻城器鉤翻。但是,好幾個不怕死的亞述士兵死勁地拉住鏈條的下端,一下子把它拉下城來。
“轟!”“轟!”“轟!”堡壘終於倒塌了。
“轟!”“轟!”“轟!”攻城器又集中地在撞擊著大馬士革的城門,不久城門崩塌。不穿甲胄,甚至不戴頭盔的亞述士兵,一手持著青銅大盾,一手緊握戈矛、劍戟,勇猛地衝進了大馬士革的城裏。
敘利亞人繼續頑強抵抗。激烈的巷戰進行了七天七夜。亞述士兵殘酷地對待著城裏的人們:敲碎他們的頭顱,割斷他們的喉管,火燒他們的房屋,搶走他們的財產,還擄走他們的妻子和兒女。
第八天,戰鬥結束了,大馬士革的國王被捆綁著押到亞述國王的面前。這個大馬士革國王,渾身全是傷痕和血跡。
“殺!”亞述國王兇狠地高叫。
大馬士革國王被斬首了。事後,有人到大馬士革北門去一看,被斬下的頭顱竟然堆成一座小小的山丘。還有上千的戰俘,被綁在上端削尖的木樁上,讓他們慢慢地在痛苦中死去。對於當地的小孩子,亞述人更不把他們放在心上,統統就地屠殺。接著,一堆堆的金、銀、銅、象牙和其他貴重物品,一車接一車地運回亞述……
軍車隆隆,馬蹄得得,亞述軍隊在繼續向前。他們的行軍非常迅速,就是過河也不困難,他們善於使用打足空氣的皮囊渡河。這種皮囊可以聯結起來,安置在河面上,從這岸排到那岸,上面再鋪上樹枝,就成了一條軍用的浮橋,連戰軍也能通過。亞述國王對不肯投降而在戰爭中失敗的國家,報復措施是極其殘酷的。打了勝仗以後,國王通常要坐在由四個被俘國王挽曳的兩輪車上,巡行自己的京都一週。街道上陳列著許多囚籠,其中囚禁著被俘的戰敗國的貴族。因此,亞述大軍一到,許多國家聞風而降。西元前七二九年,亞述吞併了整個巴比倫。
亞述的老國王去世以後,他的繼承人在西元前六七一年攻佔埃及,西元前六三九年又攻佔伊朗高原。從此,亞述囊括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文明古國——埃及和巴比倫的全部領土,同時擴大到周圍的地區,建立起一個北起高加索山脈,南達尼羅河流域,東至波斯灣,西瀕地中海的“世界”大帝國。
不過,建立在對外殘酷掠奪、對內奴隸勞動基礎上的亞述軍事帝國,它的統治畢竟是不會長久的。不到一百年,許多被征服的國家紛紛起來反抗,陸續脫離了它的版圖,亞述國內一片混亂。西元前六一二年,伊朗高原的米堤亞國和兩河流域巴比倫的聯軍,攻陷了亞述的京都尼尼微。再過不久,盛極一時的亞述帝國終於覆亡了。
亞述古城:帝國第一個都城
[img]http://civ.ce.cn/zt/assur/jctp/200804/26/W020080426517559086529.jpg[/img]
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
亞述古城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底格裏斯河的特殊地帶上,位於雨水灌溉農業和人工灌溉農業的交界處,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3,000年。西元前14世紀到西元前9世紀,亞述古城是亞述帝國的第一個都城,是重要的國際文化和貿易交流的平臺。古城同時也是帝國的宗教都城,同阿舒爾神緊密相連。亞述古城最後被巴比倫人攻佔,但是在西元1世紀和2世紀帕提亞時代經歷了短暫的復興。
介紹:
亞述(Ashur)是伊拉克北部古城遺址,現名謝爾卡特堡。位於底格裏斯河西岸,在摩蘇爾之南150公里。它為古亞述王國的第一個都城,也是古亞述人的主神阿舒爾的神宮所在。由於這個原因,亞述古城雖然在地理位置上及居民數目上,比不上其他城市,但它仍然能長時間成為亞述帝國的都城,甚至連帝國的名稱都用這個古城的名稱為名.就算在880B.C帝國遷都後,仍然有極多居民住在這裡。至西元前614年,此城遭巴比倫人破滅。此後淪為荒廢。
亞述城的城市佈局呈三角形,西面和北面有城墻。城墻長約4公里,分內外兩層,已確定8座城門。內墻厚7米,城門飾有彩色琉璃磚;外墻外有寬約20米的護城河,其兩端通底格裏斯河,東面和北面有磚石砌的堤墻以防洪水。城內建築多位於北部。
二十世紀初期,德國考古隊來此發掘,發現其內城有圓墻圍護,周長4公里。城東濱底格裏斯河,阿達德尼拉裏一世(西元前1307-前1275年在位)曾在此建立大型碼頭。城北有底格裏斯河河灣及懸岩為屏障,森納謝裏卜(西元前705-前681年在位)在此建立一系列有凸出扶壁的城墻和名為穆什拉魯的凸出的港口要塞,後者是粗石砌成的半圓形塔樓,這種建築式樣被認為是森納謝裏卜所首創。最古老的宮殿為沙姆希亞達德一世(西元前1813-前1781年在位)所居,後來成為墓地。居民區多在城西北隅。此外,塔廟及其他遺址亦有出土。亞述城破時雖慘遭劫殺,但延至西元前140年帕提亞(安息)王國興起時,尚有部分居民,再後始日趨荒蕪,湮沒無聞。
亞述文化博采西亞各國(主要是巴比倫)之長,且具有自己的特點。亞述時期有大量宏偉的宮殿、神廟和其他建築。建築物飾有大量浮雕,有很高的藝術水準。亞述巴尼拔所建尼尼微王家圖書館,藏有大量泥版文書,包括宗教神話、藝術作品、天文、醫學等,是研究亞述歷史的重要資料。從亞述城出土的遺物有石雕、圓筒印章、各種石板及首飾、武器、金屬碗等。出土的記有亞述王名和最高官名的銘文表,載有亞述曆法,是研究亞述王朝更替和判定年代的重要史料。
浮雕“垂死的牝獅”(西元前668~前627年),描寫一頭牝獅已身中數箭,是一種生命垂危之際的可悲形象。它的後腿無力把後半截身子抬起,而強壯的前爪仍然極其有力,掙扎著想讓全身都站起來。它昂首怒吼,發出悲鳴,形象動人,給人以一種悲壯感。 在亞述的其他雕刻都顯得十分僵硬的情況下,這一塊浮雕的完美性就顯得特別突出。作為一種宮殿裝飾性浮雕,它已超越了裝飾本身的含義,成為古代亞述美術中最值得珍視的現實主義傑作之一。“薩爾貢二世宮殿的守護神獸”(西元前742~前706年),在王宮兩側雕鑿的神獸,亞述人稱舍都,人首、獅身、牛蹄;頭頂高冠,胸前挂著一綹經過編梳的長鬍鬚,一對富有威懾力的大眼睛,身上還長著展開著的一對翅膀,顯得氣宇軒昂,令人敬畏。這種形象的石雕簇立在宮門口,是一種王權不可侵犯的象徵。 在薩爾恭二世宮門前的這兩隻鎮門獸形象,一直影響到其他民族,古波斯和西亞地區也都十分盛行,它逐漸成為一種吉祥動物,並具有神秘的力量。
亞述古城在歷史長河裏,沉澱積累了極多宗教性的重要建築和宮殿(西元前七世紀留下來的文件告訴我們,亞述古城應該有三十四所神廟、三所宮殿),到目前為止,考古發掘只掘了極少部份,所以,以後一定會有更多古代的光輝綻放出來。
列入年份:2003
瀕危原因: 缺乏保護、大壩計劃
尼尼微:帝國"血腥的獅穴"
[img]http://civ.ce.cn/zt/assur/jctp/200804/26/W020080426519704256600.jpg[/img]
西元前3000年代末期,在兩河流域的北部,一支叫亞述人的部落興起了。到了西元
前8世紀後期,亞述國已經成為兩河流域最強大的國家。
在國王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746—前727年)時代,亞述人建立了一支當時世
界上兵種最齊全、裝備最精良的常備軍。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和他的後代,憑藉強大軍
隊,進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先後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巴
比倫尼亞和埃及等地,成為兩河流域和北非一帶最強大的軍事強國。
亞述帝國的軍隊,擁有當時最強大的攻城武器。一種叫投石機,是亞述軍隊特有的一種
攻城器械。它們是一個個巨大的木框,裏面裝有一種特製的轉盤,上面絞著用馬鬃和橡樹皮
編成的繩索。只要用力一拉,就能射出巨大的石彈和燃燒著的油桶。還有一種攻城錘,是由
青銅鑄成的,攻城時用來撞擊城墻。
亞述的軍隊兵種齊全,分為戰車兵、騎兵、重裝步兵、輕裝步兵、攻城兵、工兵等。行
軍非常迅速,就是過河也不困難,他們善於使用充氣的皮囊渡河。這種皮囊可以聯結起來,
安置在河面上,從這岸排到那岸,上面再鋪上樹枝,就成了一條軍用的浮橋。
亞述國王對不肯投降而在戰爭中失敗的國家,報復極其殘酷,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
“三光政策”。破城之後,亞述士兵殘酷地對待著城裏的人們,敲碎他們的頭顱,割斷他們
的喉管,火燒他們的房屋,搶走他們的財產,還擄走他們的妻子和兒女。
西元前743年,亞述軍隊攻陷了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由於城中軍民拼死抵抗。城破
之後被亞述士兵斬下的頭顱,竟然堆成一座小山。亞述人還把成千的戰俘,綁在上端削尖的
木樁上,讓他們慢慢在痛苦中死去。對於孩子,亞述人也不肯饒過,統統殺掉。城中所有的
貴重物品,都被運回亞述。西元前8世紀,亞述王辛赫那裏布,將都城由薩爾貢城遷到底格
裏斯河左岸的尼尼微。在猶太人的經典中,尼尼微被稱為“血腥的獅穴”。
西元前2500年左右,尼尼微就開始形成了一座真正的城市,並成了美索不達米亞地
區的文化中心之一。在成為亞述的首都之後,尼尼微開始了自己的鼎盛時期。辛赫那裏布對
戰爭不感興趣。他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尼尼微的建設方面。他興建了一座每邊長近2
00米的“蓋世無雙王宮”。這座王宮包括兩座亞述風格的大殿、一幢橢圓形建築物,以及
一個植物園和一座涼亭。王宮裏的浮雕長達3000米。這件古代藝術珍品現在收藏在成為
大英博物館。辛赫那裏布還在他的“蓋世無雙王宮”的西北,為他的后妃們蓋了一座後宮,
為皇太子蓋了一座東宮。他還加寬了尼尼微的馬路,增加了城市公園,修建了供水網,並且
從郊外60公里處的山上引水入城,以保證尼尼微城裏的供水。
辛赫那裏布王的繼承者阿薩爾哈東王在位時,仍繼續擴建尼尼微,從而使它成為一座象
《聖經·約拿書》中所描繪的有12萬多居民的大都城。
阿薩爾哈東的繼承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亞述巴尼拔王。他除了大量收藏亞述人的圖書——
泥版文書外,還興建了巨大豪華的亞述巴尼拔王宮。
到西元前7世紀中葉,亞述帝國漸漸衰落。埃及首先擺脫了亞述的統治。隨後,東北方
的遊牧部落接連興起,也日益威脅著尼尼微。西元前626年,居住在新巴比倫的迦勒底人
和東邊的米底人聯合起來進攻亞述。西元前612年,新巴比倫和米底聯軍攻進了尼尼微。
尼尼微在被洗劫一空後,又被放了一把大火,一代名城尼尼微和龐大的亞述帝國一起,就這
樣從地面上消失了。
幾千年過去,人們除了從史書上知道曾經有過尼尼微這樣城市之外,其他就一無所知了。
1842年,一位叫博塔的法國考古學家,在反復琢磨了《聖經·約拿書》之後,來到
了伊拉克的摩蘇爾市。在流經摩蘇爾的底格裏斯河左岸,他發現了一大一小兩個小山崗。大
的叫“庫容吉克”,小的叫“約拿之墓”。博塔認為這兩個山崗就是古城尼尼微的遺址。
在“約拿之墓”山崗上,有一個村莊和紀念先知約拿的清真寺,村民不讓博塔發掘。于
是,博塔就在庫容吉克山崗下開始了發掘。遺憾的是,他挖掘了好幾個星期,竟一無所獲。
1845年,有一位名叫萊亞德的英國考古學家,也按照《聖經·約拿書》中對尼尼微
城址的描述,找到了這裡,對庫容吉克山崗進行了長達6年的發掘,終於找到了辛赫那裏布
的王宮和亞述巴尼拔王的部分藏書室。證明這裡就是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
在亞述巴尼拔王的藏書室裏,堆滿了刻有亞述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塊
楔形文字泥版長達3米,寬2米多;最小的一塊還不到1寸長,只刻著一兩行文字。這些泥
版就是2500多年前亞述人的圖書,涉及的內容包括歷史、法律、宗教以及文學、天文、
醫學等方面的知識,是研究當時歷史的最寶貴的文獻資料。
過了幾年,曾和萊亞德合作,共同發掘庫容吉克山崗的一位伊拉克考古學家拉薩姆,再
次來到這裡。他在1852年到1854年期間,又在庫容吉克山崗下發現了另一處王宮藏
書室,找到了許多新的楔形文字泥版,而且還發現了亞述巴尼拔王的王宮。
他在亞述巴尼拔王王宮廢墟的墻上,發現了著名的浮雕“皇家狩獵圖”。在新發現的泥
版文書上,刻有許多亞述和古巴比倫的神話,其中就有著名的神話史詩《吉爾伽美什》,詩
中關於美素不達米亞地區大洪水的描述,跟《聖經》中挪亞方舟的故事,幾乎完全一樣,而
且,用的是第一人稱,表明這是一位親眼目睹洪水的倖存者的記敘。還有一塊描繪當時亞述
的奴隸勞動情景的浮雕,這些奴隸多半是亞述人俘獲的戰俘,他們帶著手鏈腳鐐,有的被鐵
索相互係在一起,旁邊有手執武器的亞述士兵在監督。這些浮雕現在都收藏在大英博物館。
後來,許多英國考古學家相繼來到這裡對尼尼微相繼進行發掘,一共找到了24000
多塊泥版文書。這些珍貴的泥版文書現在也都收藏在大英博物館。
從1927年到1932年,幾個英國考古學家又對尼尼微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挖
掘的深度達到離地面27.5米。在尼尼微古城遺址裏發掘出來的大量泥版文書、浮雕等文
物,使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到亞述帝國和尼尼微的興衰歷史。但是,令人痛惜的是,由於1
9世紀在庫容吉克山崗下的無計劃的胡髮發掘,尤其是為了得到浮雕和泥版而採用的毀滅性
的發掘方式,雖然使大英博物館增添了不少稀世珍寶,卻毀掉了一座歷史名城尼尼微的城址
遺跡。
薩艮王宮:亞述文明的遺跡
[img]http://civ.ce.cn/zt/assur/jctp/200804/26/W020080426547397513459.jpg[/img]
兩河上游的亞述統一了西亞,征服了埃及之後,它的建築除了當地的石建築傳統之外,又大量汲取兩河下游和埃及的經驗,幾個皇帝興建都城,建設規模大於以前西亞任何一個國家,它的最重要的建築遺跡是薩艮王宮(The Palace of Sargon Chorsabad)。
城市平面為方形,每邊長約2公里。城墻厚約50米,高約20米,上有可供四馬戰車賓士的大坡道,還有碉堡和和種防禦性門樓。
宮殿與觀象臺同建在一高118米,邊長300米的方形土臺上。從地面通過寬闊的坡道和臺階可達宮門,宮殿由30多個內院組成,功能分區明確,有房間200余。平臺的下面砌有拱券溝渠。王宮正面的一對塔樓突出了中央的券形入口。宮墻滿貼彩色琉璃面磚,上部有雉堞,下部有高3米余的石板貼面。其上雕刻著從正、側面看起來均形象完整,具有五條腿的人首翼牛像(Winged bull)。大門處的一對人首翼牛像高約3.8米,它們象徵著智慧和力量,守護著宮殿。
人首翼牛像(Winged bull)
人首翼牛像是薩艮王宮宮殿裙墻轉角處的一種建築裝飾。它們的正面表現為圓雕,側面為浮雕。正面有兩條腿,側面四條,轉角一條在兩面共用,一共五條腿。因為它們巧妙地符合觀賞條件,所以並不顯得荒誕。它們的構思,不受雕刻體裁的束縛,把圖雕和浮雕結合起來,很有創新精神。
人首翼牛像是亞述常用的裝飾題材,象徵健壯,可能和埃及的獅身人面像有聯繫,通過喜特人和腓尼基人傳來[/size][/color]